- 來源:數字光魔
- 發布時間:2020-04-01 12:54
“新基建”,無疑是這個3月最熱的詞。
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有專家稱,“新基建”將點亮中國經濟的未來。而對城市而言,“新基建”不僅將成為新一輪發展的 “催化劑”,更是軟實力、競爭力核心所在。記者梳理發現,剛剛獲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成都,不僅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擁有良好基礎,近期簽約、開工項目中,5G、AI、數據中心領域項目占了大頭;成都2020年1000個重點項目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項目打了頭陣;成都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布局中,重點就是“新基建”;東部新區九大片區開發規劃中,也處處可見“新基建”……
“新基建”浪潮下,成都早已“春江水暖”、超前布局。
新基建,新在哪?
“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概念,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今年以來,中央對“新基建”的部署逐步深入。
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召開,再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一年多來,“新基建”的概念逐漸清晰: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在通信、制造、能源、交通、金融等多個行業具有豐富的應用場景。
經濟學家任澤平發文認為,“新基建”將點亮中國經濟的未來。短期有助于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助于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推動改革創新,改善民生福利。
同時,“新基建”區別于傳統基礎設施,具有鮮明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特征,更容易精準聚焦推進,對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更加積極和長遠的意義。
加快推進
成都今年1000個重點項目 “新基建”打頭陣
無疑,“新基建”將是新一輪城市發展的風口。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梳理目前已公布的全國投資清單,各省市計劃投資項目超過1萬個、投資金額超34萬億元,這相當于拿出去年約34%的GDP來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可謂不大。
就成都而言,今年1月,成都市發改委公布的2020年成都加快實施的1000個重點項目,以城市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項目“打頭陣”。
今年春天,成都嘗試通過網絡直播、遠程考察、云上簽約的形式“云招商”,截至3月8日已招引10億以上的重大項目17個,吸金超過千億元,其中5G、AI、數據中心等項目布局十分搶眼。
3月10日簡陽市舉行的2020年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上,總投資20億元的簡陽市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項目引人關注。該項目占地76畝,將建設簡陽5A級IDC網絡數據中心及廠房、機柜、服務器等配套設施。整個項目計劃2022年完成投資,是公司繼北京、上海、深圳后,在全國布局的第四處,也是西部地區的核心和總部。
再往前,梳理成都最近一周啟動的重點項目,“新基建”布局更為明顯。3月8日,成都市重大基礎設施和民生社會事業項目集中開工儀式上,5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集中開工。3月5日,郫都區集中開工儀式上,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高品質產業空間項目頗受關注,該項目將聯動周邊華為成研所和京東方等龍頭企業,重點發展“5G+”基礎端通信產品和應用通信模組等。
“新基建”打頭陣,2020年第一季度成都重點項目開工大幕已然拉開。加快推進“新基建”項目勢必將帶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人才等要素的投入,促進人力、物資、信息的高效流動,實現各類生產要素的快速連接和交換,最終推動城市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升級。
戰略布局
東部新區九大片區開發規劃 處處可見“新基建”
深入觀察成都最近公布的區域空間規劃,會發現這個城市已經站在城市戰略的更高層面著手“新基建”布局。
根據日前出臺的《關于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建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實施方案》,成都將在5個區(市)縣范圍內形成“一源雙核四帶”生產力布局。“四帶”中的數字經濟帶將依托成都芯谷、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天府新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功能區,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創新水平。
“成都是在搶抓‘危’中之機,布局‘新基建’下好‘先手棋’。”成都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
3月4日,成都市東部新區九大片區綜合開發工作專題會召開。作為東部新區全面建設的起勢工程,未來10年,在東部新區的九大片區,成都計劃總投資高達3086億元。伴隨其蓬勃發展的,更有“新基建”領域相關聯產業,比如空港新城片區將推進的航空智能智造園,簡州新城布局的智能傳感、車載終端、大數據中心等汽車電子信息產業等。
更具全局性的規劃是,成都對產業功能區再次進行優化調整,調整后成都產業功能區總數保持66個不變,產業生態圈數量由17個調整為14個。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等與“新基建”領域相關聯的產業定位更精準,空間邊界更聚焦。
如今,成都發展迎來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成都國際鐵路港擴容升級、成都東部新區加快成勢等重大戰略機遇,在帶來大量基礎需求的同時,也對基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預想,布局“新基建”,未來成都將持續提升城市能級,鞏固新一線城市發展優勢,更好擔負起中國經濟第四極、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等重要使命擔當。
政策加碼
連續出臺政策措施給指引 “新基建”正聚力成勢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如何用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成都出臺的政策已經給出了具體指引——
3月4日,成都出臺《關于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奮力完成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意見》,給出33條具體措施,按下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快進鍵”。其中提出,要加快成達萬高鐵、大運會場館、TOD、天府錦城等項目建設;推進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超算中心、西部電鏡中心等建設;深化5G商業應用,培育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數字文創、無人經濟、智慧會展等新興業態……
由此看出,成都已將“新基建”作為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抓手。這是城市戰略規劃,也是源于城市優勢積累。
去年2月,成都市就出臺促進5G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給出了支持5G產品研發、支持5G企業引育、完善5G網絡配套等六個方面共18條政策措施。去年5G商用牌照發布后,成都在全國率先實現5G規模商用,建成全國首條“5G精品環線”。
成都是全國首批智慧城市,信息消費和信息惠民試點城市,相繼出臺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和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專項政策,形成了良好的產業生態。尤其是不斷豐富完善網絡理政中心功能,已建成交通、城管、環保等17個智慧化應用系統,有力推動了智慧城市建設。
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重要領域之一,3月9日,科技部公布支持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成都試驗區建設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新路徑新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成都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力量充足,在蓉高校擁有12個與人工智能相關“雙一流”學科和A類學科,此番獲批,勢必加速成都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出臺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政策措施,在《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中規劃特高壓項目……一切信號都在表明,政策加碼之下,成都“新基建”發展正在聚力成勢。
咨詢服務熱線
18611169826
電話/TEL:北京/Beijing 18611169826
電話:成都 18081085634
微信:18081085634
郵箱:595492840@qq.com
網址:www.0451yinshua.com
Contact information:?? Wechat:18081085634? ?? Whatsapp:+8618611169826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東馬道街北斗星花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