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數字光魔
- 發布時間:2020-04-13 18:03
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
基因是一個包含必要的信息,在可控制的方式生產功能的RNA產物的核酸段。它們包含這個產品是在什么條件下發號施令的監管區域,轉錄區域發號施令RNA的產品序列,和/或其他功能序列。身體發育和生物體的表型可以想到作為一個相互交融的基因與環境的產品,可以繼承的單位和基因。主要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的交叉互換和后期的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英文介紹:A gene is a set of segments of nucleic acid that contains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to produce a functional RNA product in a controlled manner. They contain regulatory regions dictating under what conditions this product is made,transcribed regions dictating the sequence of the RNA product,and/or other functional sequence regions. The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phenotype of organisms can be thought of as a product of gene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environment,and genes can be considered as units of inheritance.
Mainly occurred in meiosis prophase crossover and late non homologous chromosomes free combination
2重組過程編輯
二階體中的兩條染色單體在相應的位點發生斷裂,斷裂的兩端成“十”字形重接,產生新的染色單體。每一條新染色單體之間的接點的一端包含來自一條染色單體的物質,另一端包含另一條染色單體的物質。
發生重組的必須條件是兩條DNA鏈的互補性。每條染色單體包含一條長的雙鏈DNA,發生重組的斷裂位點依賴于位點附近堿基的互補配對。當雙鏈中的一條鏈與另一條雙鏈的一條鏈發生交叉時,將形成一條雜合DNA。每個重組包括左側親本雙鏈體DNA通過一段雜合DNA與右側的另一條親本雙鏈體相連。
雜合DNA的形成同時也要求兩條重組雙鏈體的序列相鄰,并能在兩條互補鏈之前配對。如果兩條親本雙鏈DNA在重組區域沒有差別,將形成完全互補配對的雜合DNA。若在該區域內,兩條親本雙鏈DNA存在小差異,這種反應也能發生但雜合DNA存在錯配點。錯配點將在后續進行錯配糾正。
從廣義上講,任何造成基因型變化的基因交流過程,都叫做基因重組。而狹義的基因重組僅指涉及DNA分子內斷裂—復合的基因交流。真核生物在減數分裂時,通過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配子,雌雄配子結合產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這種重組過程雖然也導致基因型的變化,但是由于它不涉及DNA分子內的斷裂c復合,因此,不包括在狹義的基因重組的范圍之內。
根據重組的機制和對蛋白質因子的要求不同,可以將狹義的基因重組分為三種類型,即同源重組、位點特異性重組和異常重組。同源重組的發生依賴于大范圍的DNA同源序列的聯會,在重組過程中,兩條染色體或DNA分子相互交換對等的部分。真核生物的非姊妹染色單體的交換、細菌以及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轉化、細菌的轉導接合、噬菌體的重組等都屬于這種類型。大腸桿菌的同源重組需要RecA蛋白,類似的蛋白質也存在于其他細菌中。位點特異性重組發生在兩個DNA分子的特異位點上。它的發生依賴于小范圍的DNA同源序列的聯會,重組也只限于這個小范圍。兩個DNA分子并不交換對等的部分,有時是一個DNA分子整合到另一個DNA分子中。這種重組不需要RecA蛋白的參與。異常重組發生在順序不相同的DNA分子間,在形成重組分子時往往依賴于DNA的復制而完成重組過程。例如,在轉座過程中,轉座因子從染色體的一個區段轉移到另一個區段,或從一條染色體轉移到另一條染色體。這種類型的重組也不需要RecA蛋白的參與。
在人類的體細胞中發現的23對染色體
在人類的體細胞中發現的23對染色體
現代基因工程技術是在試管內按人為的設計實施基因重組的技術,也稱為重組DNA。
目的是將一個個體細胞內的遺傳基因轉移到另一個不同性狀的個體細胞內DNA分子,使之發生遺傳變異。來自供體的目的基因被轉入受體細菌后,可進行基因產物的表達,從而獲得用一般方法難以獲得的產品,如胰島素、干擾素、乙型肝炎疫苗等是通過以相應基因與大腸桿菌或酵母菌的基因重組而大量生產的。即基因重組
由于基因的獨立分配或連鎖基因之間的交換而在后代中出現親代所沒有的基因組合。
基因重組概念
基因重組概念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組有轉化、轉導和接合等方式。受體細胞直接吸收來自供體細胞的DNA片段,并使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供體細胞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化。通過噬菌體媒介,將供體細胞DNA片段帶進受體細胞中,使后者獲得前者的部分遺傳性狀的現象,稱為轉導。自然中轉導現象較普遍,可能是低等生物進化過程中產生新的基因組合的一種基本方式。供體菌和受體菌的完整細胞經直接接觸而傳遞大段DNA遺傳信息的現象,稱為接合。細菌和放線菌均有接合現象。高等動植物中的基因重組通常在有性生殖過程中進行,即在性細胞成熟時發生減數分裂時同源染色體的部分遺傳物質可實現交換,導致基因重組。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生物學基礎,對生物圈的繁榮昌盛起重要作用,也是基因工程中的關鍵性內容。
從廣義上講,任何造成基因型變化的基因交流過程,都叫做基因重組。而狹義的基因重組僅指涉及DNA分子內斷裂—復合的基因交流。真核生物在減數分裂時,通過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形成各種不同的配子,雌雄配子結合產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這種重組過程雖然也導致基因型的變化,但是由于它不涉及DNA分子內的斷裂c復合,因此,不包括在狹義的基因重組的范圍之內。
3類型編輯
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是指一個基因的DNA序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親本DNA組合起來的。基因重組是遺傳的基本現象,病3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存在基因重組現象。減數分裂可能發生基因重組。基因重組的特點是雙DNA鏈間進行物質交換。真核生物,重組發生在減數分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姊妹染色單體間,細菌可發生在轉化或轉導過程中,通常稱這類重組為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即只要兩條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組可在此序列的任何一點發生。然而在原核生物中,有時基因重組依賴于小范圍的同源序列的聯會,重組只限于該小范圍內,只涉及特定位點的同源區,把這類重組稱作位點專一性重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此外還有一種重組方式,完全不依賴于序列間的同源性,使一段DNA序列插入另一段中,在形成重組分子時依賴于DNA復制完成重組,稱此類重組為異常重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也稱復制性重組(replicative recombination)。
自然重組
自然界不同物種或個體之間的基因轉移和重組是經常發生的,它是基因變異和物種進化的基礎。自然界的基因轉移的方式有:
接合作用:當細胞與細胞、或細菌通過菌毛相互接觸時,質粒DNA就可從一個細胞(細菌)轉移至另一細胞(細菌),這種類型的DNA轉移稱為接合作用(conjugation )。
轉化作用(transformation) 通過自動獲取或人為地供給外源DNA,使細胞或培養的受體細胞獲得新的遺傳表型。
轉導作用:當病毒從被感染的(供體)細胞釋放出來、再次感染另一(受體)細胞時,發生在供體細胞與受體細胞之間的DNA轉移及基因重組即為轉導作用(transduction)。
轉座:大多數基因在基因組內的位置是固定的,但有些基因可以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這些可移動的DNA 序列包括插入序列和轉座子。由插人序列和轉座子介導的基因移位或重排稱為轉座(transposition )。
基因重組:在接合、轉化、轉導或轉座過程中,不同DNA分子間發生的共價連接稱基因重組。基因重組包括位點特異性的重組和同源重組兩種類型。有整合酶催化的在兩個DNA序列特異位點間發生的整合,產生位點特異的重組。特異重組依賴特異的DNA序列,如λ噬菌體的整和酶可識別噬菌體DNA和宿主染色體的特異靶位點,并進行選擇性整合;反轉錄病毒整合酶識別整合反轉錄病毒cDNA的長末端重復序列等。另外有發生在同源序列間的同源重組,又稱基本重組。同源重組依賴兩分子間序列的相同或相似性,將外源DNA整合進宿主染色體。
噬菌體
歷史:1936年F. M. Burnet發表了噬菌體能產生突變體的觀點,其噬菌斑的外形和野生型的有明顯區別,可惜未能引起重視,以致噬菌體遺傳學延遲了十幾年才得以建立。
1946年第11屆冷泉港學術討論會上,在宣布一基因一酶學說的勝利,及Ledernerg、Tatum細菌雜交實驗報告的同時,Hershey和Luria宣布發現了噬菌體的r,h突變,Delbrück和Hershey發表了他們各自發現的噬菌體重組,這四項重大的發現分別在1958年和1969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后兩項的發現有力地推動了噬菌體遺傳學的發展。
噬菌體的基因重組和細菌不同,而和真核的重組十分相似。雜交是用標記不同的噬菌體之間進行。然后計算重組噬菌體占總的子代噬菌體的比例來確定重組值。一般可以選用2-4個基因差異的噬菌體來混合感染細菌。首先把不同類型的噬菌體混合起來和細菌一起涂布在固體培養基上,細菌的濃度要達到可以長成菌苔(lawn)的水平,噬菌體的濃度要很稀。每個噬菌體感染一個細菌,經過裂解周期,宿主細胞破裂后,釋放出的子噬菌體又去感染周圍的細菌,結果在菌苔上形成一個圓形清亮的斑,稱為噬菌斑(plaque),而一個噬菌斑來自最初涂布平板時的一個噬菌體。噬菌斑的形態必須選擇容易區別的,以表示噬菌體的相應表型。單個的噬菌體只能在電鏡下才可觀察其形態,突變引起其形態變化沒有電鏡是無法鑒別的,但突變影響到生活周期,會產生不同的噬菌斑,因此通過噬菌斑的觀察我們很容易觀察基因型的變化與重組。
Hershey等用T2噬菌體的兩個不同表型特征:噬菌斑的形態和宿主范圍來進行雜交。一個噬菌體的基因型是h+r,另一個噬菌體的基因型是h r+。h+表示宿主范圍(hostrange),是野生型,能在E.coliB菌株上生長,r 表示快速溶菌(rapid lysis),產生的噬菌斑大,邊緣清楚。h噬菌體能在E.coli B和B/2品系上生長,r+產生小而邊緣模糊的噬菌斑,能產生透明的噬菌斑,而h+因只能裂解E.coli B,所以在B和B/2的混合菌上產生的噬菌斑是半透明的。
雜交時hr+和h+r混合感染E.coli B和B/2,在B和B/2混合菌苔上出現了四種噬菌斑,表明h r+ 和h+r之間有一部分染色體在B菌株的細胞中進行了重組,釋放出的子噬菌體有一部分的基因型為h+r+和h r。我們利用下面的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和兩個位點的重組值:
重組值=(h+r++h r)/總噬菌斑數×100%
此重組值也表示兩個連鎖基因之間的遺傳距離。
4突變區別編輯
基因重組是指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重新組合。能產生大量的變異類型,但只產生新的基因型,不產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組發生在有性生殖的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即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和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非等位基因隨著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而自由組合,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
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發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從而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但能產生新的基因,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發生基因突變的原因是 DNA在復制時因受內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差錯。典型實例是鐮刀形細胞貧血癥。基因突變是誘變育種的理論基礎。
咨詢服務熱線
18611169826
電話/TEL:北京/Beijing 18611169826
電話:成都 18081085634
微信:18081085634
郵箱:595492840@qq.com
網址:www.0451yinshua.com
Contact information:?? Wechat:18081085634? ?? Whatsapp:+8618611169826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東馬道街北斗星花園
